妙手醫生
胃癌的癌前疾病可分為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所謂癌前疾病即癌前狀態,是指與胃癌發生相關的良性疾病,比如胃息肉、胃潰瘍、殘胃炎等。
癌前病變是指正常的細胞在刺激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數量的增加,即細胞增生,如果發生形態的差異,與原發的原始形態有區別,叫癌前病變。但是癌前病變,不是癌,癌前病變也不一定100%要轉變成癌癥。很多人談到癌前病變就大驚失色,其實只有5%-10%的癌前病變會轉變成癌癥。胃癌的癌前病變是指一類容易發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是指異型增生或者不典型增生,常見的是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變,也稱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常表現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消瘦、貧血等,無特異性。
以前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形成后,病變部位萎縮的腺體不能回復,病變不能逆轉,進而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不能治愈。隨著相關研究的開展,目前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病變部位的腺體可以轉化為淺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變了以往的認知。
慢性萎縮性胃炎雖有一定的癌變率,但絕大多數預后良好。國內多年隨訪資料顯示,其癌變率為5%-10%,年癌變率3%-5%,10年以上10%。其中中度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上皮化生及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陽性者,癌變率更高,應引起重視,定期隨訪。術后萎縮性殘胃炎因長期受反流膽汁的刺激,癌變率也較高,同樣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減輕反流液的刺激,預防癌變。
目前預防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的主要措施是祛除病因、糾正病理狀態,進而預防胃癌的發生。
預防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的建議:
1、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在60%~90%的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養出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能使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癥狀消失,同時減輕炎癥、減少腸上皮化生的發生或者進展。特別是在胃癌高發區,根除幽門螺桿菌對于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較好的預防癌變作用。
2、及時切除高危的癌前病變:內鏡下切除癌前病變黏膜是有效預防胃癌的手段,主要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3、定期復查:萎縮性胃炎是胃病惡變的溫床,需要定期復查,建議的復查頻率為:(1)萎縮性胃炎不伴腸化生和異型增生者可每1-2年隨訪一次。(2)中-重度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者每1年隨訪一次。(3)輕度異型增生(活檢并非取自癌旁)每6個月隨訪一次。(4)重度異型增生者需立即行內鏡和病理檢查,必要時手術治療或內鏡下治療。
4、補充硒:可吃動物內臟、魚蝦及甲殼類海產品、大蒜等富含硒的食物,因為硒可以清除使細胞老化的自由基,并干擾致癌物代謝,增強人體細胞免疫功能,進而防癌抗癌。
5、補充葉酸:葉酸可抑制癌基因活化而起到防癌作用,適量補充葉酸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組織病理狀態而減小發生胃癌的風險。
6、中醫藥辨證施治:中醫藥在防止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適當運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結、益氣扶正、健脾祛濕、養陰生津等重要,能阻止病情進展甚至可以實現病理逆轉。
7、改善生活習慣:飲食不調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進食宜慢、宜節、宜潔、宜細、宜清淡。
慢性萎縮性胃炎雖是胃癌最常見的癌前病變,但是并不可怕。只要早發現、早診斷、早預防,可以有效控制癌變發生。特別重視的同時應該科學看待,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積極治療,有效預防癌變。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和醫療負擔,及早識別、有效預防,是降低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科學飲食非常重要。
胃癌癌前病變飲食建議:
1、可吃動物內臟、魚蝦及甲殼類海產品、大蒜、芹菜、蘑菇等,少攝取香煙、濃茶、咖啡、牛奶等食物。
2、可適量吃橘子、橙子、西紅柿、鮮棗、菠菜、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C類食物,因為維生素C和胃液可共同預防致癌物前體亞硝胺化合物合成。
3、可多吃綠葉蔬菜,如卷心菜、菠菜等。此外,建議服用葉酸含量高食物,因為葉酸通過促進核酸和氨基酸的合成對修復被損傷或病變的細胞有一定作用。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