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yī)生
作者:朱宏燕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
痹癥中醫(yī)規(guī)范名稱為痹病。痹,即痹阻不通,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感受了風、寒、濕、熱等外邪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以肌肉、筋骨、關節(jié)發(fā)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嚴重者關節(jié)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癥。俗話說不通則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為氣血不暢通引起,不暢通的常見原因是風、寒、濕、瘀等,所以痹病的性質是正虛邪實,正虛是指機體內陰陽氣血不足;邪實是指風寒、濕熱之邪侵入人體引起的不通。
痹癥根據感受的邪氣以及臨床的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和狂痹。行痹的特點是疼痛游走不定,惡寒惡風,主要是感受風邪導致,痛弊特點是劇痛,遇寒則甚,得熱則緩,與感受寒邪誘發(fā)有關。著痹特點是著耳定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膚麻木不仁,主要是濕邪盛為主。狂痹特點,有關節(jié)劇痛、腫大,僵硬、變形,屈伸受限,主要是多種痹癥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的一個結果,所有的痹癥都有濕邪,只是邪氣偏盛不同而已。
推崇“經熱則痹,絡熱則痿”的論點。風寒濕化熱或濕熱者占有比例最大,突出了熱痹的重要性,對于熱痹,他常用仲景木防己湯治療,祛風利濕、散寒清熱并用。其中清熱藥,他擅用石膏、羚羊角、寒水石、滑石、花粉、黃柏等。據臨床所見,痹證和痿證并不是截然可分的兩種疾病,久痹可成痿,久痿也可成痹。“經熱則痹、絡熱則痿”之說,即是突出了痹證大多為經病,痿證大多為絡病,以及它們相互的密切關系。
根據“初病在經,久則入絡”,又提出“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他對于宿痹和痹伏筋骨者,采用搜剔緩攻法。他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說:“風濕客邪留于經絡……且數十年之久,豈區(qū)區(qū)湯散可效”;“經以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然經年累月,外邪留著,氣血皆傷,其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絡,蓋有諸矣”;“邪留經絡,須以搜剔動藥”;“若非迅疾飛走,不能效”。他所說的搜剔動藥,主要有全蝎、地龍、山甲、蜣螂、蜂房、蠶砂、桃仁、紅花、沒藥、川芎、歸須、白芥子、川烏、麝香等。這類藥物的特點,以蟲類藥為主。蟲類藥擅長搜風逐濕,驅寒蠲痹,對于痹阻凝滯不去遷延日久者,堅持長期緩攻,往往有效。其中全蝎、麝香走竄力速,搜風開瘀通絡,為頑痹要藥。地龍性味偏寒,有通經活絡,清熱利水之功,對風濕熱痹或下肢痹痛者最宜。山甲、蜣螂通瘀力強。蠶砂、白芥子利濕化痰力強。川烏祛除沉寒力強。蜂房性溫,走竄散結通陽,對關節(jié)僵腫和屈伸不利者甚合。由于蟲類藥有燥血動血之弊,應配合和血之品,如當歸、川芎、生地等,才能相得益彰。目前臨床上還常用地鱉蟲、僵蠶、蜈蚣、蘄蛇(或烏梢蛇)、九香蟲等,效果亦佳。
痹證后期重視補腎壯骨。常用枸杞、蓯蓉、杜仲、虎骨、鹿角、沙苑、牛膝、龜板、阿膠、天冬、狗脊、仙靈脾、當歸等。其中虎骨用得較多,但目前此藥缺少,有人提出可用透骨草、尋骨風、自然銅(醋淬先煎)三藥合用代替。
一般來說在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之后,絕大多數痹病通常是可以治好的,不要有緊張情緒,保持放松心情,跟平時受風受寒有很大關系。可以選擇用干凈的熱毛巾進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huán),還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外出的時候需要根據溫度適當增減衣物,也應該選擇干燥溫暖環(huán)境居住,不可以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下居住。在出汗的時候盡量不要直接洗澡,避免長時間吹空調或者是吹電扇,也可以聽從醫(yī)生指導,選擇抗炎類藥物治療,即所謂中醫(yī)、西醫(yī)聯合治療,中藥為主治本,西醫(yī)方面是以緩解疼痛、消除炎癥的藥物進行配合,比如非甾體的消炎藥,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等等。
除用湯劑、丸劑、散劑、西藥外,還可用酒劑。在《葉案存真》中說:“絡脈中病……必客氣襲入脈中,灸刺無功,議用酒醴,通和血脈。”如枸杞松節(jié)酒和鉆地風酒,處方選藥合乎法度,值得重視。
妙手皮膚科醫(yī)患交流群
妙手醫(y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y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