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欒相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有人說夏天天氣炎熱,此時若服的藥中補陽藥多,則易上火,這根本就是個悖論,病人如果沒有陽虛,何來服補陽藥一說?而誤服補陽(熱性藥),那不只在夏天,在嚴寒冬季也一樣要上火。另外,中藥成千上萬種,(《中藥大辭典》記載中藥品種已多達12800多種,我們一般藥房常用中藥約三、四百種),常用的補陽藥才幾十種,正規中醫哪有夏季亂服補陽藥的錯誤習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那是指夏天天氣炎熱,是人體陽氣最旺盛時,若人體素有陽虛內寒之疾,此時則治之正當其時,體內之寒邪容易祛除,陽氣容易恢復,所用之補陽散寒藥物則較之秋冬可大幅減少,而效果倍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另外,《黃帝內經》還有“炅則氣泄”的理論,“炅”字就是上面日曬,下面火烤,也就是說夏天暑熱當令之季,暑熱之邪最容易耗傷人體的正氣,而出現傷暑、中暑等津氣耗竭之象。臨床如果病人出現津氣耗竭的傷暑、中暑疾病,亦應當以補氣生津以固脫為治法。
又如大家都知道的在夏天多發的胃腸型感冒(中醫稱之為暑濕外感),發病時惡寒發熱,頭痛頭重,胸膈滿悶,脘腹疼痛,上吐下瀉,在西醫腸道門診掛吊瓶三、五日不見好轉。而服用中藥之功能解表利濕、理氣和中的“藿香正氣水(丸、膠囊)”就能取得滿意的療效;甚則不足一日即愈。再如很多皮膚病,像我們常見的濕疹,牛皮癬,帶狀皰疹,瘡、癤、癰,蕁麻疹等等,在炎熱的夏日里可見多發,中醫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方法也有很好的療效。
夏天天氣濕熱,脾胃易被濕熱所困,脾胃虛弱,食欲下降,即所謂苦夏,此時不欲食油膩,多喜清涼之食物,而較多的湯藥口味苦澀,較難下咽,很多病人對服藥有抵觸,所以明知沒道理,也更寧可信其有。所以應該將“夏天不能喝中藥”,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藥”,就更準確些。
當然,中醫臨床論治還講究“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的適宜的治療方法。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舉例說就是,夏天酷熱之季,如果病人患了寒病,需要用熱性藥,就要比平日劑量小一些;反之,冬天嚴寒之時,病人患了熱病,需要用寒性藥,也可比平日劑量小一些(因時制宜)。還有就是,病人平日火氣較盛,新感寒邪,治療時應用溫熱藥劑量可稍小,療程可稍短;病人平日寒氣較盛,新感火邪,治療時應用寒涼藥劑量可稍小,療程可稍短(因人制宜)。這些也是《內經》“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理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都是一個中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當然,針對夏天氣候炎熱的特點,夏天服中藥也有注意事項:
1、夏季多濕熱,脾胃虛弱,故方中應加健脾消食、化濕醒脾開胃藥,如山藥、雞內金、焦山楂、砂仁、佩蘭等。
2、補血藥易壅滯脾胃,用量不宜過大。
3、夏季炎熱,補陽藥應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過猶不及,矯枉過正。
4、夏季暑熱,易耗氣傷陰,常見乏力多汗癥狀,應注意益氣養陰,清暑泄熱,可加用太子參、五味子、麥冬、西瓜翠衣、荷葉等。
5、夏季服用中藥最好在飲食上有所節制,最好不要在吃中藥期間吃燒烤、慎用辛熱香料之品,因為燒烤的食物容易上火,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更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等發物。
6、同時,也要忌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冷飲也要少喝,這些東西都會損傷胃氣,影響脾胃功能。
7、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 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則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夾雜,病邪難愈。
至于還有人提出,夏天中藥容易變質?有些患者自己在家里煎煮中藥,每天按常規煎一付藥,放在陰涼處或者放在冰箱冷藏,怎么可能變質?另外,更多的病人都是在醫院用高壓密封煎藥機煎藥,按說明書常溫環境下可以保鮮一個月,在冰箱冷藏保鮮40到60天。現在基本家家都有冰箱,難道家里的冰箱夏天和冬天溫度還不一樣嗎?如果再拿夏天(冰箱)溫度高說事,也確實沒有道理了。當然,如果藥液袋鼓起或者藥液變味、有氣泡時,藥液很可能已經變質,最好不要服用。
在中醫正確辨證論治的指導下,炎炎盛夏也是治病的良機,尤其是治療寒冷性疾病,更是因時、因地、因人治療的好時節。夏天我們患病了要及時治療,更不應該耽擱一些慢性病的連續治療。不單單夏天我們患病了要及時治療,甚至連一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陽衰虛寒類病證,如肺脹、哮喘、咳嗽、關節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瀉、體虛易感等冬天多發的疾病,中醫也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通過中藥內服、穴位貼敷等治療措施提升人體陽氣,扶陽固本,振興陽氣,祛除體內沉積之寒氣,調整人體達到陰平陽秘,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某些疾病的發作,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