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云醫
作者:馬云峰 良鄉醫院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通常在進行體力勞動和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病,患者在出血前多數毫無預兆,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等表現,其在出血后血壓會有明顯的升高跡象[1]。由于患者出血的部位以及出血量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體征,常見的早期癥狀表現為患者的基底核、丘腦與內囊出血而引起的輕度偏癱,少數患者還會出現癇性發作,重者則會迅速變成意識模糊或昏迷狀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依達拉奉是臨床上用于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首選藥物,但其臨床效果往往不佳。據相關文獻指出,將納洛酮與上述藥物聯合使用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腦水腫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納洛酮聯合依達拉奉對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以此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新的思路,現報道如下。
優質護理能夠“以人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為其提供優質服務。護理人員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同時給予一定心理疏導,降低患者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并對患者講解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相關知識,指導患者健康生活習慣,叮囑患者按醫囑用藥,以此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告知患者根據自身狀態進行適當體育鍛煉,如慢走、快走、太極、爬山等運動[5],進行適當的運動可在提升抵抗力的同時增強血管壁彈性,促進血管壁新陳代謝,進而達到降壓目的。對患者進行定時血壓測量,能夠及時掌握患者血壓波動情況,根據患者血壓波動變化判斷其是否會出現高血壓危象,若出現立即實施救治,提升患者生存質量[6]。綜上所述,優質護理配合血壓管理能夠有效提升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效果,同時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一定臨床意義。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微創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患者顱內血腫,減輕繼發性腦損傷和腦組織受壓程度[3]。但多數臨床研究表明,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并提高手術效果,首先需合理選擇治療時機。目前,臨床上關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手術治療的時機尚未完全統一,初步認為有3個階段是最佳治療時機,分別為發病6h內、發病6~48h、發病48h后。有學者指出,在發病6~12h進行手術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手術治療時機越早,病死率越低[4]。但有實踐研究發現,過早進行手術,尤其是在發病6h內進行手術易造成血腫繼續擴大,從而引起再出血現象。韋茂軍[5]研究認為,高血壓患者在發病6h后血腫繼續擴大的可能性較小,且在該階段進行手術不會增加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所以發病6~48h是實施手術的最佳時機。現階段,臨床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微創手術適應證包括以下幾條:(1)淺部出血(小腦出血或皮層下出血、殼核出血);(2)出血后病情發展快;(3)重癥腦室出血導致的梗阻性腦積水;(4)出血原因不明,疑似動脈瘤患者和血管畸形患者,可實施微創手術查明;(5)小腦出血量與大腦半球出血量分別超過10、30ml。
1.2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是指局部麻醉后,利用CT和腦體定向儀引導確定穿刺位置,然后采用細鉆穿刺入路,在立體定向下將血腫抽吸針置入血腫中心進行抽吸,待血腫被抽吸約70%再置入硅膠管進行引流。王志亮等[6]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別采用CT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和藥物治療,結果發現,與同期藥物治療患者相比,采用CT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治療患者的血腫量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評分均較低(P<0.05),由此表明CT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在降低患者血腫殘留量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方面效果較為理想。此外,許大遠等[7]在報道中也指出,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別采取傳統開顱手術和CT立體定向微創血腫引流術治療后,后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前者,術后7、14d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評分較前者升高(P<0.05),同時術后6個月,后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前者(P<0.05),由此可見,CT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療效較好,且安全性較高。主要是因為立體定向微創手術可以利用簡化的快速畫線定位確定穿刺點,然后在CT或超聲動態引導下進行手術操作,進而快速準確清除患者顱內血腫,且不會對患者周圍腦組織造成過大損傷,預后恢復效果較好[8]。而傳統的開顱手術在血腫定位上比較困難且創傷過大,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士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x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對比兩組患者用藥3個月后血清 TC、LDL-C.TG 水平均有降低,HDL-C升高,匹伐他汀組變化更顯著,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安全性評價:兩組均未發生與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治療前后各項生化指標,血、尿常規檢查均無顯著性變化。治療過程中匹伐他汀組發生不良反應1例(腹脹,乏力),辛伐他汀組發生不良反應2 例(肝酶一過性升高 1例,腹脹、乏力1例),藥物減量后肝酶恢復正常,腹脹乏力癥狀消失。
3討論
他汀類藥物除具有調脂作用外,還可改善內皮功能、穩定斑塊、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3]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匹伐他汀也具有以上良好的多效效應。此外,Nakamura 等[4]證明匹伐他汀能夠降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蛋白尿及保護殘存腎小球濾過率,進而有效延緩糖尿病腎病。對于中老年患者,因所患疾病病種較多,聯合用藥的情況比較多見,增加了 CK 升高,甚至肌溶解等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匹伐他汀與常用的心血管藥物(如華法令、鈣離子拮抗劑,貝特類地高辛 煙酸.波立維等)很少產生藥物相互作用,安全性好。據此,作者認為匹伐他汀對冠心病高脂血癥患者是一種較好的藥物。
由于患者的血壓在短時間內迅速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患者腦組織內的相關動脈發生攣縮,使其腦部較遠處的組織由于長時間的缺血,導致其無法進行相關功能活動,嚴重者甚至出現腦組織壞死的現象;同時,由于患者腦組織內的血管壁通常較為脆弱,其組織內通常具有較少的結締組織,缺少彈力性,致使患者在其血壓迅速升高時容易發生出血的癥狀[7]。臨床上通常認為高血壓腦出血是由于患者自身出血導致其腦部組織受到損害,其出血后對腦組織進行連續、機械的壓迫,造成患者發生腦缺血或腦水腫,從而活化了患者發生腦血腫后的炎性因子,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腦部神經功能,降低其生活質量[8]。因此,積極探索高血壓腦出血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臨床上常采用依達拉奉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其是一種腦保護劑,能夠有效抑制患者局部周圍腦血流量的減少,降低患者發生遲發性神經元死亡的風險;同時,依達拉奉能夠通過清除自由基來避免腦部組織發生氧化,降低腦細胞、腦組織的損傷,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9]。有文獻指出[10],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其出血初期N-乙酰門冬氨酸(NAA)含量急劇減少,提示患者腦部神經細胞的含量在減少,對其使用依達拉奉能夠使其出血后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恢復NAA的數量,提高其神經功能。但長期使用依達拉奉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血壓下降、胃腸道出血、肝炎等不良反應,故臨床應用效果往往不明顯。而納洛酮是一種受體拮抗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通過血腦屏障,從而釋放大量的神經營養因子,促進患者大腦側支血液循環的建立,進而組止相關因子對其缺血腦組織的破壞,最終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11]。此外,血清NSE、MMP-9及S100B蛋白水平是評估患者腦部組織神經元細胞凋亡程度的重要指標,納洛酮能夠有效阻止神經元細胞發生氧化,從而減少破壞[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比對照組低,GCS評分比對照組高;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NSE、MMP-9及S100B蛋白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NSE、MMP-9及S100B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將納洛酮聯合依達拉奉使用,治療效果較好。綜上所述,使用納洛酮聯合依達拉奉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清NSE水平,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治療效果。
(以上內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